新闻中心
BD半岛绿色金融,这个伴随“双碳”战略实施而逐渐走向金融业“C位”的名词,今年与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一起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BD半岛,是要大力发展的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
市场对绿色金融应该已不陌生。近年来,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通知等配套政策也相继出炉,引导金融机构加速点“绿”成金。
其中,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的保险业,更是从产品、服务、投资、运营端齐发力:新能源车险快速增长,古树保险、碳汇保险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绿色投资规模不断增加,许多险企争相搭建和完善ESG管理框架,绿色发展理念深植经营全流程。
不过,目前我国绿色保险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保险业整体存在绿色产品类别单一、金融标准不统一不健全、风险把控难等问题,在近两年两会期间也被多位代表委员提及。代表委员们建议统一标准体系、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机制、建立绿色保险激励机制、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绿色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等,让绿色金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是金融“五篇大文章”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在本次最高层面统筹部署前,这几个关键词已贯穿金融工作多年,其中,绿色金融伴随“双碳”战略实施,逐渐从相对边缘的位置走向金融业“C位”。
相关配套政策也先后落地。2022年6月,原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层面;同年11月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首次对绿色保险进行定义;2023年9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是全球首个全面覆盖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及保险公司绿色运营的行业自律规范。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加速点“绿”成金,从产品、服务、投资、运营端齐发力。例如,在投资端,投向碳中和、碳达峰等绿色产业的保险资金已超过1万亿元,在2021、2022年两年间就翻了约一倍;在运营端,许多险企已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经营全流程,还有的险企成立创新研发中心,加强风险管理。
直接触达市场的前端产品可能更令人熟悉,从较早的环责险到新能源车险、碳汇险、古树保险,再到去年破局的ESG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已是“多点开花”。
这其中,不得不提新能源车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能源汽车依然是热词之一,包括“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报告中有如此表述,新能源车险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综合来看,保险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本身就有天然优势。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总经理周燕芳曾在去年一份议案中谈到,相比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投融资工具,绿色保险兼具投融资及风险保障的复合功能,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应发挥更大的赋能作用。另有机构人士也曾举例称,如风电、光伏项目,使用寿命设计约为20年,要10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对于此类大型项目,就需要体量大、周期长的资金支持,险资的长期性、避险性及公益性等特性与此投资天然适配。
虽然保险业在助力绿色转型方面已小有成绩,不过整体来看,我国绿色金融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也还有许多掣肘发展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围绕“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交了一份提案,她指出,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不健全、可持续信息披露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转型金融框架有待建立等。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主任、民建贵州省委主委李瑶也谈到,我国绿色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包括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标准不健全等。
这些因素会削减险企的参与意愿。以标准不统一为例,周燕芳介绍称,林业碳汇和海洋碳汇是未来抵消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手段之一,也是未来碳资产交易的探索方向。但目前市场对各种形式的碳汇价值认定没有统一标准,也不具有公信力的认证背书,对碳汇价值的交易方式及后续使用抵消自身碳排放的机制尚在探索中。这些皆不利于碳汇的市场化和价值化,也为保险业保障碳汇价值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
而且绿色低碳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其风险保障特点与保障需求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一些领域的技术门槛也偏高。仍以林业碳汇为例,有财险公司创新推出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但如何统计出林木蓄积量进而计算出碳汇量,又如何在火灾、虫灾、旱灾等灾害发生时计算林木损失?该公司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建模,计算林木蓄积量并换算出碳汇量,以此作为承保、损失估算等的定量依据。
技术门槛在新能源车险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伴随保费规模快速增长,新能源车险出险率高、赔付率高的问题一直困扰保险行业,其原因就与维修成本高等有关。不少业内人士曾分析称,新能源汽车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牵一发而动全身”,且车身预装各类高科技传感装置;加上新能源车车型更新换代快,一些车型销量偏少,导致零配件难以量产,专业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又短缺,这些都推高了维修成本。
围绕新能源汽车,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还谈到当前消费者购车过程中,车险业务中间渠道保费不透明等问题,他对此建议,推动车企与保险企业“总对总”合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消费者保险购买成本。
据多方测算,实现碳中和愿景需要百万亿级资金,当前缺口仍然很大。对于绿色金融及绿色保险整体发展,多位代表委员也给出建议。
霍颖励提出,一是统一绿色金融标准,二是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机制,三是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李瑶也建议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以及完善绿色金融的组织体系、标准体系、评估体系、信息体系,为绿色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BD半岛。
李瑶还谈到要强化政策引导,让绿色金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一是建立和完善保障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包括制定和执行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强化对金融机构绿色业务发展指标的导向评估,强制上市公司及有条件的非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建立绿色发展重点项目库等。二是财税、货币、信贷和产业政策相互协调配合,通过政府与监管机构自上而下的推动,制定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并强化绿色投融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金融机构、企业主体绿色转型同向发力,激发绿色产业成长,培育绿色金融需求。
政策引导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事实上BD半岛,近年部分地区绿色低碳发展还有过一小波“跑偏”时刻。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曾有地方出现了对高耗能项目“一刀切”关停等行为,去煤化过快甚至导致部分地区拉闸限电。而后中央及相关部委先后发声,明确要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金融行业服务绿色发展也与此同频。前述提到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即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先立后破、有保有压、分类施策,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在正确方向、适宜节奏下,绿色保险大有可为。除新能源车险、碳汇险等外,全国人大代表、毕马威中国顾问李慧琼去年带来的一份议案中谈到绿色建筑保险,她表示,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的50%,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但当前转型面临两个错配难题,一是性能错配,二是时间错配,二星以下建筑在竣工直接评定,三星建筑则在运营期结束后评定。引入绿色建筑保险机制,以市场化手段保证绿色建筑实现预期的星级标准,可有效破解从绿色设计向绿色运行转化的难题。
周燕芳还谈到要加快绿色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建议政府出台激励政策,支持金融机构、高校、第三方机构等组织开展绿色保险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引入相关专业课程,着力培养跨学科综合性人才,为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人才梯队支撑。
扫一扫关注我们